一个是无过便是功,一个是无过也无功,俨然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同时也是对待人生的两种态度。
处事不求功,无过便是功,这句话隐约透露出作者的超脱之意,不汲汲于名利,不苦求功名,只求无过。如果从积极的角度评判,在那个读书人争相求取功名走上仕途的时代,这无疑是一种不强求结果,豁达淡然的处事之态,从消极的方面看,如果是放在当今社会,这样的想法倒显得不思上进,逃避现实了。
在我看来,两者没有必要断定谁是谁非,因为这其中毕竟也有时代的局限性,再者,都是为人处世的方法,得视情况而定。就好比陶渊明与高适,一位是看淡功名富贵采菊东篱下的隐者代表,另一位是盛唐诗人中唯一官运亨通直至封侯的入仕典范,又有什么可比性呢?
但若是在当代社会,面向当代青年的话,我个人更支持后一种观点,要有所作为,不怕有过错,没有经历过错,哪会尝到成功的滋味呢?
爱迪生在写完一百五十多本实验笔记本后,才将碱性蓄电池研制成功;狄更斯每天风雨无阻到街头记录,才完成了《大卫科波菲尔》这一著作;席维斯史泰龙在被各家电影公司拒绝了1850次后才当演了《洛奇》的男主角要有所作为必然少不了一次次尝试,而尝试中也必然会有错误与失败。
中国每年的毕业生人数相当可观,其中却有很多人处于无业游民状态,啃老族也由此锐增,众多学子寒窗苦读十几年,难道仅仅是为了一张轻如蝉翼的毕业证书?走上社会后反而无所事事,游手好闲。我相信不会是这样的。很多人没有工作并不是因为没有机会工作,而是眼高手低,怕吃苦,总想着一毕业就能有高职位。没有底层实践的辛苦,又何谈高层指挥的幸福?
有所作为,就这一点而言,高材生未必就能做到,据统计中国二十多年的高考状元至今无人在自己从事的领域中成为佼佼者,领头人物。这显然是个怪圈,也是不合理的现象,中国要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各类人才是不可缺少的,是科技创新的关键所在。我们不能总是停留在航天之父钱学森时代,航天之子正在被期待。
汪国真在《嫁给幸福》中说到,有谁说的清,什么是甜,什么是苦,只知道确定了就义无返顾,要输就输给追求。
不怕过,勇作为,至少要在年轻之时,做出一件到了八十岁想起来都还会微笑的事。
作文评分:65分(总分70分)。
(字数:916 )写优秀作文必备,成语查询工具:://www.dxzw/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