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诗经》,留住一腔古韵,书里咿呀,烽火年代和才子佳人用笔墨歌唱。
翻开《周易》,留住一腔古韵,书里东山西水,天经地义和黑白八卦的纸张里起舞。
留住一腔古韵,便可回味那一方悠长。
翻开千载经典,人生启蒙之师历历在目。
《论语》号称半部即可治天下,从小便接受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金玉良言。透过《论语》,孔子的思想在发光,他的话劈开了那一方混沌天地,他注定因为一部《论语》而在人们的视野中定格。《弟子规》孝悌之言。尽管这其中还有迂腐和不堪,但父慈子孝的定势从小便在我们的思想处扎根,我们从此懂得了父母在,不远行。这些温暖的思想必在一腔热血中留存。
合上经典,恍若陶瓷变作玻璃,牛非牛,马非马,最终将归于四不像。
现如今,已不知多少人已丢弃那一方诗词,《诗经》存在的意义仅仅办为了应付考试而已。多少人忘了又背,背了又忘。他们囫囵吞咽,最终什么也没消化。外国的汉语热在兴起。中国不知拼写的人甚多,奇怪之象不言而喻。有人习惯中文夹杂着英语,却总是读不准中文古词的发音;有人拾起了单词,回头却忘记了拼音。有人也做过努力,但却不够彻底,于是尴尬地卡在其中,进退两难。
丢下根系与母语,回首时已忘记了记忆中的深浅,从此再无思乡认根的深情。
拾起《经典》,去贴近那些近乎母语的呼唤。
《莞兔》一章,让人明白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的纯情,《桃夭》一章,让人明白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明艳,《蒹葭》一章,让人明白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飘渺。它们用的语言已和现在大相径庭,但本着的母语的同根性,我们几乎无师自通地领悟那一番意境。晦涩的符号,也将转变为动人的画面。东方人的阅读西方人的书,似乎也不是未尝不可。但那一串复杂冗长的译名,可能出现翻译曲译的现象,对于想领略一番深意的人而言,也算是障碍重重。
拾起经典,因为读得母语的书领悟更透彻。
对于长年寄居海外的人而言,思念故土已是难得。
对于生长在华夏大地的我们,至少要留住一腔古韵悠长。